雞新城疫及其綜合防控
新城疫(ND)又稱亞洲雞瘟,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。我國 1935 年在河南首先發現雞新城疫,當時被認為是雞瘟流行。后來相關學者通過對病原進行分離才證實該病為新城疫,根據新城疫發生前后的調查,我國從未發現雞瘟(禽流感),因此可認為自 1935 年我國己有新城疫流行,在這之后,四川、上海、廣西均發現該病的發生。20 世紀 50年代的廣泛流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。
新城疫病毒屬 RNA 病毒中的單股負鏈病毒目,副粘病毒科,副粘病毒亞科,腮腺炎病毒屬的禽副粘病毒。新城疫病毒呈球形,直徑為 100 ~ 500nm,核衣殼呈螺旋對稱,有囊膜,基因組為單分子負鏈 RNA,大小為 15kb,病毒表面有纖突,內含血凝素神經氨酸酶(HN)和融合蛋白(F)。
1 病情表現
新城疫以雞最易感,不同齡易感性有差異,幼雛易感性最高,2 年以上的雞只不易感此病。鴨和鵝對本病有抵抗力,但可以攜帶該病毒。哺乳動物對此病毒有很強的抵抗力,但人可感染,表現為結膜炎或類似流感的癥狀。該病毒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,甚至蛋也可帶毒而傳播病毒。機械性損傷和交配也可傳染疾病,非易感的物種可傳播該病毒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,春、秋發病較多。
該病可以突然在免疫力較高的雞群發生,并迅速傳播至整個群體。高產蛋雞群突然發生減蛋,產蛋率可以從 80% 以上突然降至 40%,甚至 30% 以下,此時經過緊急接種新城疫 VI系苗后產蛋有所恢復,但蛋雞群難以提高到高峰時期的產蛋量?;疾‰u群常常表現呼吸道疾病癥狀、排白色或綠色稀糞,產出的蛋會出現白殼蛋、沙殼蛋,畸形蛋比例明顯增高。發病 7 天后,死亡率明顯增高,抗菌素或磺胺類藥物無效。通過病理解剖可以發現,內臟有多處出血性病變、氣管粘膜有多處出血點。
2 病因
病毒可經過消化道或呼吸道,也可受傷部位侵入機體,通過直接接觸或者間接接觸感染,例如空氣、飛沫傳染。病毒進入體內后大量繁殖,隨血液擴散到全身。病毒吸附在紅細胞上,使紅細胞發生凝集、膨脹,最后發生溶血。病毒還會嚴重損壞心臟、血管系統,最終引起心臟衰竭,嚴重影響血液循環。該病會導致毛細血管發生通透性、壞死性炎癥,因而表現為嚴重下痢。病毒侵染后在呼吸道上則表現為卡他性炎癥和出血,氣管被發生炎癥的粘液堵塞,導致呼吸困難。發病后期,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,引起非化膿性腦炎變化和神經性癥狀。
3 剖檢變化
該病最典型的消化道病變以小腸、盲腸和腺胃??梢娤傥溉轭^發生腫脹、潰瘍或者出血,并且變硬,食道與腺胃交界處出現出血帶,當病情發展嚴重時,小腸粘膜和十二指腸黏膜也會發生潰瘍或者出血,有黃綠色纖維素膜覆蓋在上面,肌胃也會發生出血現象。直腸發生出血,呈現條紋狀,盲腸扁桃體發生腫大、出血以及壞死。由水腫發展到鮮紅色,之后逐漸褪色,再到脫落或者結疤,這是腸道出血潰瘍病灶的一般發展變化。
4 疾病預防
目前條件下雞群一旦發生新城疫,基本沒有治療價值,對于該病以多種預防手段為主。而且少數雞在康復后 60 ~ 100天都可能發生排毒,此時病情呈慢性癥狀,保留該種患雞是造成病毒傳播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對雞群進行綜合防治,根據雞群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有效的免疫程序,增加免疫應答的整齊度,避免免疫空白期,是預防感染該病的關鍵。
在執行免疫時,要了解雞群的抗體水平,確定最佳首免日齡,根據發病史(發病頻率、發病日齡、季節等)調整免疫程序,同時,對疫苗的選擇要慎重而有效,根據疫苗的毒力(較弱、弱、中等)對不同群體進行免疫。加強對生長環境的控制,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。注意飼料中添加營養物質,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缺乏會嚴重影響雞群的健康,使雞的體質下降,抵抗力減弱,進而對各種疾病的敏感度提高,容易感病。因此,注意科學合理地使用雞飼料,最大程度地滿足雞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要,提高雞群對疾病的抵抗力。強化管理,最大限度的減少或避免那些免疫抑制因素,主要是一些會產生免疫抑制性的疾病。在以往的生產實踐中已證實,有部分疾病會對新城疫的免疫產生影響,甚至會造成該病的免疫失敗,比如:雞球蟲病、雞馬立克病、雞傳染性貧血、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等等,因此在以上幾種病發病時,除了進行當前疫病的治療之外,還應密切關注新城疫的免疫效果。
手機官網
微信關注我們
遼ICP備15007335號-1沈陽網站建設:思勤傳媒提供全程網絡策劃